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3个上海市高校智库。
课题组成立于2006年初,主要从事化学药物、 药用化妆品和功能食品的研发: 1、合成具有抗糖尿病、疼痛、阿尔茨海默、肿瘤等疾病的化学分子,评估他们的生物活性; 2、承担多项省部级和横向课题研发项目,成果除在主流杂志上发表外,还获得多项国内外专利; 3、主讲多门本科生、研究生的核心课程。
查看详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食品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小组。研究团队近年来主要从事环境与食品微生物技术研究,在环境污染物-硫氮氧杂环微生物降解代谢及天然食品添加剂发酵和生物催化生产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成功地利用“合成生物学”的部分理念,构建了一个高效催化剂用于高值化合物的生产。
查看详情洪智勇,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度上海市东方学者,入选2011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学士学位,之后赴英国留学,2004年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及麦德林学院任助理研究员3年。2010年末回国工作,主持建设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应用超导实验室。
查看详情2000-2004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4-2009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2009年底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14年01月-2014年08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访问学者工作; 2017年01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维纳米材料微纳结构调控及器件。
查看详情本研究所始建于2010年6月,是上海交通大学985三期重点建设的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AEMD)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所主要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在应用研究的优势,与电子、微纳、材料和环境等多学科结合,针对二维材料、功能化石墨烯、含硫、氮和硼等杂原子的芳香小分子及高分子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光电器件和能源制备存储等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2002年实验室在国内较早从事海绵共生微生物研究,近期又针对珊瑚共生微生物开展了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海洋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核心实验室之一。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1)海洋共生微生物大规模发酵制备药源化合物;(2)海洋共生微生物在海洋C/N循环中的作用;(3)海洋共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查看详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1986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6-1989年在长春吉林大学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英国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2007年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8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
查看详情长江学者 博导 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研究方向】 1、应用微生物学、先进发酵工程技术与系统生物学 2、分子生物化工与生物反应器工程 3、生物能源与合成生物学
查看详情工作经历 2000-2005: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5-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教学工作 1、本科生:《有机合成》、 2、研究生:《高等有机合成》
查看详情1980-1987在吉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与工作,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7-1994在吉林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与工作,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助教与讲师;1994-2003赴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8- 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2004年被聘为长江特批教授。
查看详情微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元基因组平台责任教授。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常务理事。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Gut Microbes等刊物编委。
查看详情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育背景。1999.09 –2003.03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1996.09 –1999.07 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系,硕士,1992.09 –1996.07 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系,学士,工作经历,2005.10– 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 教师,2003.07–2005.9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 博士后
查看详情剑桥大学生物工程学博士(1995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质能研究中心副主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 “生物技术新药中试放大及分离纯化技术平台”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药学会生物技术与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具有超过二十年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的经验, 多项成果产业化成功, 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查看详情张卫平,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非硅MEMS技术及其应用》(上海市学术出版基金)、《微型扑翼式仿生飞行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集成微流控聚合物PCR芯片》、《MEMS强链及其应用》。
查看详情罗宇,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 1982年07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12月同系获硕士学位。 1998年03月大阪大学船舶海洋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焊接结构虚拟制造技术研究,最近主持完成项目如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辅助高频感应加热自动弯板成型理论及技术的研究 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船舶板材数控热应力曲面成形技术和装备研究 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查看详情孙宝德,于上海交通大学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属二级机构。研究所历史可追溯到1996年,著名材料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教授于上海交通大学创建“生态材料学”学术梯队,后由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孙宝德教授成立“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更名为“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由王俊教授担任所长。目前下设材料生态制备实验室和高温材料精密铸造工程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铝合金和高温合金的熔体加工与精密成型。
查看详情The Wearable Systems Lab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eeks to refine and reform human movement. We combine robotic, haptic, and biomechanic principles to develop novel wearable platforms using embedded electronics, real-time models, sensor fusion algorithms, and novel feedback devices.
查看详情主要从事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开发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食源性致病细菌快速自动检测技术,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降低检测成本;开展食源性致病细菌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为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国标方法的更新提供依据。
查看详情教学工作 承担全校1-3年级各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所教课程有C++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文化、软件优化、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数据库基础、信息管理技术…
查看详情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环境毒理学》,研究生课程《生态毒理学》 学习工作简历 1996年于西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1999年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2003年于华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于法国国立高等化学学院(ENSCR Rennes)和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雷恩研究中心(INRA Rennes)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工作。
查看详情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电子封装与系统集成、高速互连技术及SoC/NoC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odelling: Electronic Networks, Devices and Fields、电子学报审稿人。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2篇被SCI、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1项),特邀报告2次,口头报告3次。主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横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1项,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装备部十二五预研,国防科技预先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2007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07年8月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工作。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植物科学系Horticultural Production Chains Group从事园艺作物模型TOMSIM的合作研究。目前主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测量的温室网纹甜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模拟研究”(2011.01-2013.12)。
查看详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国家863、上海市科委、总装和美国Honeywell公司的多项科研项目。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其中授权30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编译专著3部。200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
查看详情浙江大学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光电材料与器件中心副研究员。国际信息显示学会程序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客座编辑,中国图型图像学会三维显示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至2009年在韩国三星电子新世代液晶技术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从事新型液晶材料与液晶器件结构研究。
查看详情代表成果 科研严谨,实事求是,独立完成了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二次专利开发等课题;能与同学有好的合作和交流;英语水平为大学英语六级,平时能够熟练查阅英文文献和利用英语进行文献报告;在博士学习阶段主要从事利用植物和微生物表达系统表达乙肝表面抗原,以制备口服疫苗。研究获得好的阶段性成果且从中培养了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具有一定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及水平可胜任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及开发性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教学工作 (1)课程名称:高等统计学;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51学时,3学分; (2)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授课对象:工程硕士研究生,31学时,2学分; (3)课程名称: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授课对象:博士研究生,34学时; (4)课程名称:工程统计学;授课对象:本科生,34学时,2学分; (5)课程名称: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授课对象:本科生,108学时。 (6) 课程名称:系统工程;授课对象:本科生,34学时。
查看详情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 药剂学 (54学时,3学分) 化学制药工艺学 (36学时,2学分) 研究生课程 纳米生物医药技术 (36学时,2学分) 新药研发新技术选论 (36学时,2学分)
查看详情教学工作 课程名称:测控(1):本科生 学时数: 学分: 课程名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36 学分:2 课程名称:燃烧学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40 学分:2 课程名称:现代轿车技术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36 学分:2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概论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36 学分:2 课程名称:内燃机发展前沿(汽车新能源技术) 授课对象:研究生
查看详情已申请国内外专利56项,其中已授权美国专利3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已发表相关科技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篇,被引用2601次;² 2003 年 BCEIA 金奖;2004 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奖;2005 年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年获上海优秀发明人奖;2007 年获国家发明创业奖,BCEIA 金奖 , 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专家;2009 年获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科学仪器贡献奖;2010 年获上海科学仪器创新奖,科学仪器应用成果奖;2012 年获上海科学仪器创新奖;2014 年获上海市科学仪器应用技术进步奖。
查看详情Jing Bai holds a Ph.D. degree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2010. His Ph.D.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nomaterials for organic pollutants treatments and environmental sensor, and he received “Outstanding Shanghai doctoral thesis” in 2012. 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design of new strategies using nanomaterial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organic pollutants treatments.
查看详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抗耐药菌新药发现与机制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从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工作35年,研究生教育工作25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研究课题10多项、国外知名制药公司课题2项、国内制药企业研究课题20多项。
查看详情王如竹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973课题1项、科技部攻关项目2项和科技支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2项,并获得各类人才基金项目,还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日本大金公司、江苏双良集团、江苏华扬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有广泛深入的技术合作项目。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第二获奖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著有《吸附式制冷理论与应用》、《最新制冷空调技术》、《太阳能制冷》著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作为主要参建者所完成的上海市生态建筑获得2005年全国绿色建筑科技创新一等奖,并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建设成就奖,该成果获得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查看详情个人获得了2000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1999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2000年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主持了12项科研项目,其中国际500强企业委托项目4项。
查看详情目前论文SCI他引470余次。共同申请及获得专利20项,获得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2),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排名2),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项(排名4),还获得2000年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
查看详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1项,上海市人才基金、国际合作和国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二十余项,三年内完成市级成果鉴定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编《汽车空调实用技术》。2003年5月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WMO/IPCC*汽车空调专家组。
查看详情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课题组在国家创新战略驱动和支持下,在全球范围内首创《再生组学-Regeneromics》,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新药发现技术《普罗米修斯技术》,在多个疾病模型成功开展疾病损伤和自我修复的全过程研究,发现防治多种疾病的多个基因,阐明多个基因产物防治疾病的新功能和新机理,并成功应用于新药的产业化开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多国专利授权保护。2012年获得上海市药学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 余篇,论著章节6 篇,获得多国专利授权15项
查看详情植物科学系主任,农业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7—200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工作,2000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员,2003,9-2004,11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Oklahoma做访问学者。现兼任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遗传资源委员会、遗传育种委员会和草地生态委员会常务理事。
查看详情主持完成“973”预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课题、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课题、“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 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6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参与编写专著及教材5部。
查看详情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全合成和结构改造、抗肿瘤药物开发 领域研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 余篇,先后承 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等研究项目,获国家 发明专利 5 项。
查看详情代表成果 主要从事药学领域中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转化应用:研发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血液和细胞因子生物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基于细胞信号通道的药物筛选模型与药物作用机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承担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三篇第一作者的PNAS五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
查看详情先后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上海交通大学SMC优秀教师(B类)资助,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市科委基础项目子课题1项。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Bioinformat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5,文章他引200余次。曾担任或正担任ISRN Bioinformatics、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otices、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y杂志编委,先后多次担任过Bioinformatics、Bioscience、BMC genomics、Scientific Reports及PLoS ONE等期刊的审稿工作。
查看详情近年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 26篇,综述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主编《番茄野生资源》一部,合著《番茄遗传研究》和《分子生物学》一部;培育3个蔬菜品种(番茄2个,苦瓜1 个);200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2007年“创造防治骨质疏松症生菜”获 上海交通大学二等奖(国家挑战杯);2008年“农科大学生教学和研究体系建立和实践”获上海交通大学特等奖;2009年“现代农科大学生教学系统建立” 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11年被遴选为第6届(2011年~2013年)康奈尔大学唐氏学者。
查看详情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项目“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与示范”;“十一五”项目“中央厨房系统技术集成和营养配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初乳粉加工新型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十二五”项目“干酪加工工艺对干酪品质的影响”“婴幼儿精细母乳化配方乳粉的研究和产业化”“奶酪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国家经贸部科技创新项目“果蔬保鲜冷链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及应用推广”。主持上海市重点项目五项,主要是:农产品绿色上市关键技术,农产品产地预冷装备与技术,功能性蔬菜粉深加工关键技术,蔬菜洗涤机引进、消化与吸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果蔬真空预冷压力变化对细胞膜损伤及胞内水分迁移机理研究”“蔬菜冷、热加工后品质变化与力学参数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查看详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崇明生态农业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农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
查看详情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中国生物信息学会会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会员,上海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上海市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项目 十一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泊主题(2008ZX07105)任务项目 “低污染水生态处理技术功能强化研究”. 铝盐对功能菌代谢降解喹诺酮类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一村污水收集与处理项目.
查看详情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合成与催化课题组自2003年2月创建以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了拥有两处两百多平方米的实验面积、能够进行包括无水无氧操作在内的各种有机合成实验的实验室。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旋光仪、液质联用、气质联用、手套箱等多种实验设备以及较为齐全的手性分离分析、拆分色谱柱,能够进行多种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分析研究。
查看详情先后获“园林绿化废弃物生物质炭化及其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农药残留生物技术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环境友好型农药纳米功能化制剂研制”以及“几种生物农药增效利用技术及其推广应用”等各类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20余篇),以第1完成人,研制出2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成果,申请和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
查看详情目前主要致力于纳米晶高强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以及金属材料低能高效固态再生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9篇。
查看详情我们的目标: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与产业化技术交流基地;参与若干大品种生物技术仿制药的商业化开发;为大型药企/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及技术支撑;培养国际化的科技与工商业现代复合型人才(全力支持我的每个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能去Harvard, MIT, John Hopkin, Stanford, etc学校攻读PhD或做Post-Doc.)。
查看详情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优秀青年教师奖(2008)1998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至今。2004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先后在韩国国立釜山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德国赫姆核磁研究所环境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
查看详情王永祥教授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在美国跨国医药公司Elan从事药理研究和新药研发多年,主持了首创类新药(Ziconotide,Prialt®)的药理研究,该药已在美国和欧盟上市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包括神经源性疼痛和癌症疼痛。回国后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查看详情主要从事新药与新剂型研究。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3篇(含SCI 22篇),教材专著11部(教材3部、副主编5部、主编1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6项(授权8项),中药6类新药复黄片临床试验批件(2012L01820)。
查看详情获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获2015年度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并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两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并任上海高校E-化学生物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和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研究方向: 1,噬菌体展示和酵母细胞展示全人源scFv抗体库和Fab抗体库的筛选; 2,鼠源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改造; 3,新一代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基因工程改造; 4,免疫检查点PD-1, CTLA-4, TIM-3等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 5,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设计; 6,肿瘤细胞蛋白质的降解机理和药物靶点发现;
查看详情2010.09–2012.09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997.09 –2010.07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绝缘研究中心,博士,1994.09 –1997.07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绝缘研究中心,硕士,1990.09 -1994.04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绝缘系, 学士
查看详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任国家教育部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MW级并网光伏电站系统”总体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
查看详情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军重大装备技术保障专家组成员,中华电力教育基金会许继教师基金获得者,2000年10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2000年10月-200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出站后作为院级人才留校工作,同年被聘为副教授
查看详情1988.9 1991.4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 研究生/硕士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1995.9 1998.11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 博士生/博士 工业自动化;1999.6 2001.9 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院 博士后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查看详情2000.06 – 2002.06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后,1997.06 –2000.0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993.06 –1996.0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002.06 –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 教师1987.06 -2000.06 华中科技大学,教师
查看详情1996.03 – 2001.06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1987.09 – 1987.07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硕士;1983.09 – 1987.07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1998.07 – 今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1996.09 – 1998.06 香港理工大学屋宇设备工程学系;1990.03 – 1996.08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查看详情戚正伟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博士生3名,硕士每年约6-7人,并有本科生在实验室学习。学生毕业后继续出国深造(美国CMU、GIT,加拿大McGill,新加坡NUS)或国内IT(微软、Intel、IBM、摩根斯坦利)等企业就职,已经和微软、Intel、IBM、阿里云、南京中兴、摩根斯坦利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派遣学生去带项目进行研究型实习,和国外CMU、McGill、瑞士卢加诺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联合撰写论文,详见本网站“People”和“Projects”。
查看详情指导完成本科生PRP项目12项,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其中2篇获上海交通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学生完成第三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变热阻节能墙体的研究与设计”(IAP4013),项目结题“优秀” ,指导学生完成第五期上海交通大学和第四期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溶液除湿剂超声波强化再生技术及设备开发” (IPP5076),该项目升级为第五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439059226890) ,指导完成学生完成第六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膜除湿特性研究及除湿墙体开发”(IPP6036) ,指导完成学生第七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多功能节能发电椅设
查看详情2015-01-01~2017-12-01;制冷系统两相喷射噪声热物理作用机制与模型研究.,2012-08-01~2014-08-01;微通道换热器两相分配特性研究.,2011-01-01~2013-12-01;微通道换热器复杂表面下湿空气冷凝特性实验研究.2011-04-01~2014-03-01;两相喷射式蒸汽压缩制冷系统性能改进研究.2011-09-01~2012-05-01;Study on Concept Design of Mini-channel Heat Exchangers.
查看详情内燃机涡轮增压气动及系统匹配控制; 径流式叶轮机械气动;201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二等 ,2011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2010 The 2010 SAGE Best Paper Award
查看详情夏伟梁博士,浙江萧山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Med-X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系学习一年后,作为首批赴港学习的内地本科生进入香港大学,获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2002年),香港大学与洛克菲勒大学/人口研究局联合培养博士并于2006年获得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学习。2008年底全职回国,加入上海交大Med-X研究院神经科学与工程中心。获上海市科委科技青年启明星计划和上海交大SMC晨星青年基金,及校、院先进员工荣誉
查看详情1992~1996 齐齐哈尔轻工业学院 ,1996~1999 大连轻工业学院 硕士,1999~2002 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2002~ 华南理工大学任教;2005年,晋升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10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晋升为教授。
查看详情2000年-2004年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 ,2004年-2007年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学专业 硕士;2007年-2011年 伯明翰大学 冶金与材料专业 博士,2007年5月-8月 宝日汽车板有限公司,2012年2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查看详情2012-01-01~2016-01-01;基于闭环子空间算法的车辆系统模型辨识方法的研究.2010-01-01~2012-01-01;大功率机车转向架结构对走行横向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2009-01-01~2010-01-01;月面巡视探测器仿真技术研究,2010-01-01~2010-01-01;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轻量化分析.2006-01-01~2008-01-01;轿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研究开发.
查看详情1998年9月~2001年9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995年9月~1998年6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工学硕士;1991年9月~1995年6月: 西安石油大学,机械系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工学学士
查看详情2007.12―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叶轮机研究所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4.09―2007.04 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能源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2005.07―2007.11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叶轮机研究所,讲师
查看详情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计划项目、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及国内、国际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973项目2项
查看详情任吉存,男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7 月-1996年3 月任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并在湖南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96 年3 月至2000 年3月在挪威Bergen大学参加欧共体重大基金项目研究。1997年晋升教授。2001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于单分子光谱与单分子成像新方法研究;纳米光学探针合成、功能化及其生物应用;微流控芯片制备与应用
查看详情已主持承担863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了合作研究。发表论文150余篇,他引共3800余次,获得发明专利26项
查看详情张永明,祖籍河南安阳,1960年4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长期从事含氟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功能膜材料研究,主持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研发成功中国氯碱工业用全氟离子膜系统技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用质子交换膜系统技术及系列特种含氟高分子材料。
查看详情受邀担作第5届PBM (颗粒粒群衡算)国际会议(PBM-2013)科学委员会成员,被国际大奖ENI Award提名为该奖2015及2012年度候奖人,并以第一排名获省部级(含协会)二等奖5项(2014年度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度福建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0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查看详情1999-2003:清华大学化学系,学士;2003-2006: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导师:朱永法教授;2006-2011: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博士,导师:Professor Chengde Mao
查看详情赵万生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先进制造技术重点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宝钢委托的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微细特种加工、开放式体系结构的特种加工数控系统、微型电火花加工装置、镜面电火花加工、分层式电火花铣削加工、电火花加工智能控制、电火花轧辊毛化技术、多轴联动复杂曲面电火花加工技术、微细特种加工平台等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查看详情张亚欧,男,助理研究员,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造技术与装备自动化研究所,2003-2008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2000-20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1995-1999 洛阳工学院 学士
查看详情"圆柱度真实形状及回转误差与直行误差在位精密测量法"项目在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圆度、圆柱度在位精密测量法"项目在1998年12月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花岗岩框架锯木质连杆的研制"项目在1999年12月获上海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三等奖;博士学位论文"数控机床误差综合补偿技术及应用"在2001年被评为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几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和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10余篇被EI收录。
查看详情获1998年原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SCI和EI收录多篇。
查看详情2004.01 ―2008.06 新加坡国立大学自动控制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博士;2001.07 ―2003.09 新加坡国立大学自动控制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硕士;1992.09 ―1996.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环境控制与安全救生专业 学士
查看详情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项目“开放式数控平台及应用技术“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项目“开放式数控系统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获2006年中国国际博览会创新奖。授权数控技术方面的发明专利4项,公开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
查看详情先后承担和参加完成国家863计划“CVD金刚石涂层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2002-2005年主持完成“十五”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和微机电系统重大专项“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的应用与产业化(2002AA302613)”,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指标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被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评为“优秀”课题,并被列为十五“863”重点成果。
查看详情薄板驱动器激光微矫形双变形机理与工艺规划研究.面向微电子器件装配的驱动器激光微矫形机理研究. 核主泵的性能仿真与实验,国家“973”课题.激光热成形的非期望变形机理与精度控制方法研究.
查看详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及Wear,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完成科研项目二十多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三项。主要研究兴趣:1.切削过程在线监控 2.超声波辅助切割技术,3.切削参数优化,4.切削变形与误差分析及控制。
查看详情上海交大-鲁汶大学探索性双边合作项目,“面向零缺陷的精密电加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5252),“基于圆锥形电极损耗的微细电火花电极连续补偿方法研究”.电火花加工模具钢的研究..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大型高硬度球面精密磨削与在线检测一体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表面气中放电辅助的金刚石砂轮复合修整方法及机理研究。
查看详情2012.1-201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控气膜微细电化学加工技术(51175336),负责人;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液中喷气电火花加工技术(50775144),负责人;2013.0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速电弧放电加工技术基础问题研究,第三负责人
查看详情2011-01-01~2014-12-31;复相材料组织结构与力学行为关系的基础研究.2011-01-01~2014-12-31;纳米复相钢的制备、结构与力学行为研究.2012-12-01~2014-12-31;第三代高强高韧低合金钢精细组织的研究.
查看详情2014-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面上项目“连续激光热辅助增强短脉冲激光喷丸成形复合能场耦合作用机理与工艺控制研究”,负责人 2014-2016 上海交通大学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 B 类计划课题:连续、短脉冲双激光能场耦合激光喷丸成形工艺方法研究 2014-2016 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激光局部热辅助增强激光喷丸成形效应的工艺方法研究” 201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薄板高应变率激光微喷丸成形机理与规律研究”,负责人
查看详情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激光热成形的非期望变形机理与精度控制方法研究”(50905112),负责人;2013-2017,04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精密主轴加工生产线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13ZX04012-052),副组长;2011-2013,04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超精密大尺寸光学玻璃平面磨床动力性能分析与可靠性研究”(2011ZX04004-051-03),负责人;2014-2016,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汽车用不等厚板激光拼焊自动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负责人
查看详情2009-2012,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机械与航天工程系,助教及主讲教师(Teaching Assistant & Instructor)2013-2014,University of Houston,化学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14-至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造技术与装备自动化研究所,讲师
查看详情2014-2016 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航天复杂零部件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装备与技术”子课题负责人 2014-2016 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与系统在**加工中的验证**”子课题负责人 2014-2015 SJTU-上海航天联合基金“***精密结构特种加工技术”负责人 。2012-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速电弧放电加工" 第二负责人 ;2010-2010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组合夹具管理系统" 课题负责人
查看详情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以及企业横向项目多项,轿车密封件多工位自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于2003年12月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源期刊9篇。
查看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激光熔覆成形中微裂纹的控制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大厚度和高强度的激光熔覆在线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激光熔覆铜合金零件的关键技术研究”.上海衡拓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石油钻井平台齿轮副的激光熔覆修复”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项目“全方位多轨迹红外激光灸疗仪的研制及其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判定”.
查看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层损伤模型的CFRP/钛合金叠层结构高效制孔专用刀具与工艺优化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复合材料/合金叠层构件高效精密制孔工艺技术及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复杂数控刀具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国家973计划项目“大型薄壁构件塑变与去除成形及其内应力与表面完整性主动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力-热耦合作用的难加工材料高速切削物理建模与仿真研究”.
查看详情整个实验体系重点围绕并服务于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 如:运筹学基础、工程统计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通过现代化的工业工程工具和平台, 强化学生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和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制造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和创新能力和素养。实验室包含分布式制造系统实时仿真系统和数字化平台两大部分
查看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集成创新的功能知识综合与行为预测建模”.2012-01-01~2013-12-31;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Benchmark的摩擦学系统设计知识获取与应用研究”.上海交大新教师启动计划项目 “连铸装备扇形段轴承全生命期信息闭环管理理论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机械系统集成设计中的知识流理论与建模”.
查看详情张卫东,男,1967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德国洪堡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赛博协同创新中心方向责任科学家。现任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船舶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
查看详情1989年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博士。1990年任副教授,1992年~199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任教授,1999年被遴选为博导。2003年9月来交通大学药学院工作,任药理学教授。现为中国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实践杂志、中国医药工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报等杂志编委。
查看详情叶德全教授于1988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St.Louis)博士学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先后在加州Scripps研究所和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10年回国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院长。
查看详情首次开发建立一种适宜于现场筛查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判的多...
本撑开器能够适用于临床不同体型的患者,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有助于...
陶景超博士团队开发的水热合成法生产纳米级氧化锆材料的新工艺,此技...
免喷涂金属塑料技术绿色环保,工序减少,节省成本,耐磨耐刮,可回收...
本器械能广泛应用于鼻科手术中。通过测量且限位器固定探入深度,比较...
具有合成方法简单、容易进行化学修饰、免疫原性低、溶解性好、生物利...
关于颌面部加压冰敷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技术的研究与设计填补该项...
本品作为潜在自身性免疫病的多肽类药物,较之前的药物具有适用性广、...
本发明是将MRS技术应用于肿瘤分布范围的检测的一种尝试,并将其开...
该创新药物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得到美国、日本等6个国家国际专利授...
一、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中,在外科手术血管、其他脉管以及组织的结...
可穿戴心电仪——“心狗”通过将其小型化,是一款便携式的心电图监测...
本产品为新型医疗器材,属于无创性可穿戴式矫治器材,为广大鸡胸患者...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在物理模型上规划手术方案,并提前定制手术补片...
本技术利用独特设计的转轮装置,可同步完成烟气低温SCR脱硝处理及...
本项目针对当前船舶结构减振降噪的需求,实现对船舶结构振动-噪声一...
独创的热电制冷吸附除湿技术可实现小空间高效免维护除湿,以极低的成...
石墨烯是迄今已知最单薄的纳米材料,厚度只有0.335纳米,仅为头...
该项目解决了目前3D-VR设备内容匮乏、舒适度差的问题,有效解决...
提供粉体复配技术、纳米粉体制备及表面修饰技术;采用多尺度复合促使...